雷春读书笔记:《我在美国做学校心理学家》(1.6) 作者:谢刚博士
第一部 美国小学面面观
第六章 美国孩子爱读书吗?
谢刚博士指出:“硬件再好,离了家庭教育的支持也无法发挥全部潜能。美国孩子喜欢读书的比例近几年在明显下降。”
培养孩子的读书喜好,要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接受能力。书中举例说明了,对于一个一两岁孩子,要以实物学习为主。
中国“读书”的定义长期以来是“应试”的产物,从科举制度时的八股文,到近几十年的高考制度的课本。小学语文教科书所收集的很多文章要背诵、默写:组词、造句、填空、名词解释等等成了衡量知识掌握程度的形式;中心思想、段落大意都有固定答案,学生的想象和发挥空间很小。“课外读物”是“闲书”,被认为和“学习”无关甚至影响“学习”。我个人认为,这种通过同样的教学模式,甚至同样的教学内容教育学生的方式,是他们缺乏创造力的根源。成人后能够创新的人,往往从小就在“犯规”:在家里,甚至在课堂上,偷偷摸摸地看“闲书”。谢刚博士描述了她成长过程中的读书经历,并与她两个儿子在美国的学习做了对比。
我小的时候曾经在湖南大学的子弟学校读书,姨妈是湖南大学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我因此得以经常出入于此,看了不少“闲书”。后来迫于高考的压力,读“闲书”的习惯慢慢淡化了。
刚到美国时,除了专业方面的阅读,读英文小说的能力不高,而且也没觉得有必要。当看到美国从公司老板到普通老百姓读“闲书”的热情时,有些不屑。出国前我为一家美国公司的CEO做过翻译,到美国读书的第一个寒假,他邀请我去参观他的公司并带我去参加了行业中的一个年会,在飞机场和飞机上,他都在看与他行业无关的“闲书”,周围的美国人也有不少在看书。
认识我先生后,发现他作为家庭主妇的母亲书不释手。我当时的想法是:“不用上班,读书有什么用呢?”日后才深感她的教育智慧。
进而,发现有不少普通职工、文员等自发组织读书俱乐部Reading Club,在一段时间内大家读同一本书,每周去图书馆聚会一次,分享读书心得。
在大学的医学院工作中,结识了一些博士研究生和医学哲学双博士研究生,令我惊讶的是如此专业于理工和医学的人,不少对人文方面有着极为渊博的知识,他们把读“闲书”做为一种享受。靳晓民(笔名高梁)教授比喻得好,文学是“上层建筑”,理工是“物质基础”,能力最强的是二者兼得的人。得益于他们“上层建筑”的根深地厚,毕业后大都有了捷足的发展,有的做到的顶尖医学院的系主任,有的又读了法学院做了律师和华盛顿的法官等。
以上这些观察对我都有潜意识的影响。
我对读书的渴望是从心理学的需要开始的。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波折、磨难和困惑在而立之年爆发了很强的抑郁情绪,除了接受心理治疗,为了明白自己的人生,我开始在书中寻求答案(To make sense of my life, I started reading…)。在生老大之前,我对做母亲有着很大的恐惧感,害怕自己按照父辈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在工作之余选了几门心理学和父母学课程parenting class。但是,除了课本和父母杂志,大部头的小说类仍然令我却步。
孩子们的到来,永远地改变了我的人生,他们成了我的老师和学习的动力。在他们出生前的父母课上我学习到: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比他们具体记住了多少知识重要千百倍,而父母是孩子的最佳榜样。十几年来,我跟着他们 开始了从最简单的图画书到大部头“闲书”的阅读。
谢刚博士例举了美国鼓励孩子从小爱好阅读的措施:社区公共图书馆的活动、小学每个教室的图书收藏、学校图书馆的服务、少儿读书俱乐部Scholastic Reading Club的书市Book Fair等。
每个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兴趣是有差异的,与谢刚博士的两个孩子相似,我的两个孩子也是一个天生就喜欢沉浸于各种各样的书中;另一个热衷于动手和只读他喜欢的某类书籍。
大部分美国小学都有类似的对低年级的要求:家长每天给孩子读20分钟书;家长轮流到学校给全班读20分钟书;家长义工帮助测试学生读书的语速,根据能力分读书组Reading Group等。
此外,还有积累读书时间的奖励,每天记录读书时间,家长签名,学年结束时积时最多的有一定的荣誉奖励,我女儿小学三年级时得了积时的州第一,代表学生为Lacross 的赛季在丹佛的体育场当着上万的观众,掷球开赛。
我们所在的学区三年级至五年级的学生可以3-4人一组参加阅读比赛,要求四个月中完成十多本书的精读,比赛时根据对场景和内容的描述,回答出书名和作者。
还有一个AR(Accelerated Reader)书库database,里面有几千本书的信息和问答题,如果一本书不在书库里,学生可以自编问答题,放入书库里。每一本书都根据难易标明阅读水平:1.0是一年级,2.0是二年级,以此类推。一本书的得分是难易系数乘以答题的正确率,如:一本4.5难度系数的书,答对了80%的题,得分3.6分,一本书的答题正确率要70%以上才可以记分。
这是我女儿小学五年级时,九月至四月,8个月期间读的书库里的书单。她同期还读了不在书库里的书。这种AR积分只是促进孩子多读书的方式,并不是难度系数越高越好。中国家长很多难以避免“应试”的阴影,把这些数据看得太重,不顾孩子的兴趣和理解能力的限制,逼着他们读不合适的书,产生相反的效果。孩子的老师对他们的阅读水平最清楚,推荐的书单会是最有意义的。有的家长会抱怨孩子喜欢读比他们水平低的书。对于孩子,书没有高低之分,喜欢就是好书,读难度不大的书是一种放松、一种享受,孩子需要领略读书的乐趣,不能单纯为了提高阅读水平而读书。
我儿子虽然小学三年级以后才逐步赶上同龄人的阅读能力,而且只愿意读他感兴趣的书,他的阅读水平提高很快,到了小学四、五年级他的读书小组两度获得学校和学区读书比赛的第一名。在帮助儿子阅读方面我做了以下的努力:1. 他学前班Kingdergarten和一年级结束后的暑假,陪他读了暑期阅读班:http://readingprograms.org 是一个遍布全美的读书教学机构,帮助孩子从phonics语音、会意understanding、表现act out等方面循序渐进地读自己水平的书,父母的陪读是必要的,目的是帮助父母学会在家里如何引导孩子读书;2. 根据学校推荐的书单去社区图书馆借有声图书和原书,利用一切机会让他听书,包括吃饭、开车等零散时间,度假时长时间的开车旅行是完成一两本书最佳的时机,很多他一般不感兴趣的书,在听过一次以后会变得有意思和易读,这可能与他把文字转换成语音有障碍有关,经过几年的训练,到了初中以后,他就不再有这方面的问题;3. 对于非常难懂的古典书籍,除了听有声读物,我还会借相关的电影,通过视觉效果和他人的解读来加深他对作品的理解;4. 鼓励他多读自己喜欢的书,在书店或图书馆给他足够的时间选书,还可以要求店员或管理人员提供参考书目,自觉自愿的读书习惯是他今后学习具有主动性的关键。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智能手机的的普及,图书馆系统也开发了一些读书软件,便于听书。在美国最常见的App是OverDrive,我们住过的和孩子读书的四个城市,每一个所属社区图书馆的帐号都可以下载到这里,同时借不同图书馆的书,暂时性地下载到手机或iPad上,在没有网络信号时也可以听。这些有声图书都是正版的,图书馆需要花钱买下载权,下载备份每本书不同,每次下载不超过21天,可以续借。
为了节省开支,有的图书馆推荐LibriVox。这是一个免费的App,所有的有声图书都是由志愿者朗读的,其中有很多的经典书籍Classic Books,虽然不是专业人士,但朗读水平也相当高,可以下载后在无网络的情况下听。
Hoopla是一个需要网络信号在线听书的App,也得到了图书馆的推荐,有声读物是正版的。
Goodreads是一个以读书为社交媒体的App,朋友之间可以很容易地了解对方的书单和正在读的书。
Kindle电子书非常方便,亮度也比较利于视力保护。
虽然阅读因科技而越来越方便,但电子游戏和网络媒体对孩子们的诱惑更大,父母以身作则,花时间和孩子们一起读书、听书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可缺少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