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群的讨论(一)
雷春的分享: 有没有家长帮助孩子在家自学?我记得Steve Jobs自学了不少数学。那些不愿意听讲的孩子如果培…
教育 – 家庭 – 心理 – 健康
雷春的分享: 有没有家长帮助孩子在家自学?我记得Steve Jobs自学了不少数学。那些不愿意听讲的孩子如果培…
夫妻关系 雷春的分享: 空巢前一定要和老公重新磨合,培养一些共同的爱好或者一起能做的事:散步、吃饭、出游都应该…
首页 没有你们,妈妈怎么会知道? 星期五, 10/19/2012 – 12:24 — 心桥 标签:…
这是有争议的话题,但多少还是有点效果。特别是使用过抗生素的人,肠道中好的细菌和坏的都被杀死,补充好的菌群会对人…
经历我女儿三年的SM, 我回头看看,觉得我们父母可以帮助他们的是:1)把他们当正常人对待
2)当他们不愿意说话或做某件事情时,尊重他们的意见,千万不要强迫。
3)希望他们的老师是温和,有同理心的老师,在班上对待他们就像对待其他同学一样。
4)常常要让你的小孩知道你爱他,你理解他,你会尽你全力支持帮助他。
5)如果你觉得你参与小孩的活动给他一种安全感,而不是压力感的话,那你的参与是多多易善。
当时我在学校参与很多,同时又在教会当她班上的老师。
若学校的老师不理解这样的孩子,需要和老师沟通。还不行的话,我会考虑转学。
其余的都是因人而异。即使是SM,每个小孩都不一样,我们做父母的需要敏感一点。
自闭症的孩子前额叶的连接不畅,后脑视觉神经发达,他们的思维是以图像的形式来表现的,没有语言,要变成语言有一个艰难的转换过程,需要从小得到训练。SM是焦虑抑制了语言中枢的神经。机理不同。
自闭症孩子的社交焦虑是因为他们不会用语言表达造成的。SM的社交焦虑是害怕受到评判和对陌生人不信任造成的。还是有区别。
女儿8年级,被学校 suspension 一天,因为打了一个bully 她的男同学一拳 (女儿空手道黑带 ),…
来源:姐妹群之家庭关系 问题一: H: 我现在和老公吵架时尽量忍。因为怕伤着孩子。我选择离开。但是还是能到…
来源:姐妹群之家庭关系 ZL:“关于夫妻和睦,圣经里讲:顺服就是蒙福。丈夫是一家之“头”,如果妻子尊重他们…
欢迎鲁一思!她4岁提前入学后发展成选择性缄默,她母亲是中学老师,而且她小学1-4年都有一个非常好的老师做班主任,在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下,她逐渐从焦虑中走出来。她也可以分享她的成长经历,对有SM孩子的家长们会是很好的启发。
我是鲁一思,很高兴通过雷春加入群! 我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选择性缄默一度比较严重,是通过老师和我妈妈的不断鼓励+参加多种课余活动才慢慢走出来,虽然在初中和高中时也有一定的反复情况,但最终还是越来越好!
因目前在从事一些中文教学活动时,发现有一些选择性缄默的孩子,我非常能够理解他们并希望能够通过我的努力帮助他们改善! 也希望通过这个群和大家交流,更多帮到孩子们!
我个人觉得每个孩子得选择性缄默的原因各有不同,最重要的是家长要理解并找出那个原因,然后帮助孩子做心理建设,并寻求一些科学的方法帮助孩子慢慢走出焦虑和缄默。
我当时的表现是很少跟班上同学说话,上课无法回答问题(虽然知道问题答案),有时候祖父母到学校来看我我也不愿与他们说话。
有些孩子只是内向不到缄默的程度,多鼓励他们参加活动和大家交流就行。
分享点我的心路历程,我小时候和大家口中的孩子很像,宁可自己难受或凑合都不愿意张口问人。如果我父母强迫我去我会更紧张和害怕,直到默默流泪心里想干嘛要逼我但还是默默一句不讲。
后来我妈妈看了一些心理方面的书籍,开始不用逼而是尝试用引导的方式,举个小例子,比如买冰淇淋,如果有其他小朋友在买我妈就会在旁边看似无意的说:哇,你看那么多小朋友在买,一定很好吃,咱们也去买! 到了真买的时候开始我妈妈只是让我完成付钱和说要什么口味这一个动作,然后每次买完我妈就会再给我做心理建设说你看自己说了也没什么吧,自己买了来吃很高兴吧,反正就是尽量让我觉得得这不是什么大事而且自己买很愉快,,几次下来我自己慢慢发现也觉得说了也挺好。
总体来说,一方面我有我自己的世界并且我自己觉得呆在自己世界挺好的不太愿和别人分享,另一方面我太在意别人的想法怕张口受到嘲笑,所以我的父母一直在努力让我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感受到分享的愉悦和it’s not a big deal!
我记得当时如果我能明显感觉到这是我爸妈在锻炼我或者逼我说话,我就会很抗拒,但如果是我在不觉察的情况下完成了,返回头想我自己会体会到分享的愉悦。
我父母还让我参加了很多文体的活动,但每次去之前都非常困难,因为我比一般小孩“难说话”,哭个鼻子不愿意去什么的很正常,都要做好长时间心理建设。不过我记得我妈妈的带入感很强,比如去画画前我妈会表现出自己有非常大的兴趣,讲她小时候就梦想当个画家还有看到什么都能画出来会很神气之类,我在家完成画画作业的时候她有时候也会跟我一起画并和我分享怎么画之类,后来还邀请我班上的小朋友到我家一起画画。
我心理转变过程是非常漫长的过程,感谢我父母那么有耐心,从来都是循序渐进不逼迫我。
其实我并不觉得如果家长不关注和改变缄默的孩子就一定会更加不好,我觉得也许时间长了我自己慢慢长大也会慢慢变好,但是我后来很感谢我父母在早期就帮助我打开世界,这让我自己更加快乐的成长和发展。
我4岁上的小学,从那时就开始有类似症状,一直延续到五六年级才有比较明显的好转。
希望我的分享你能够帮助大家了解“我们”的心理从而更好的帮助孩子们。
我觉得我父母的方法中有一点让当时的我比较容易接受,就是他们一直都表现得很随意很自然,我在压力较小的情况下是容易被带入被感染的,虽然后来他们告诉我他们心里是很“刻意”的。
分寸确实不好拿捏 不是每次都能拿捏好 虽然我妈妈已经很注意但有时候也会over 我六岁生日时她好心为了弄了个party 却在吃蛋糕的时候因为想让我和朋友疯玩一起就带头把蛋糕抹在我脸上结果是我当场大哭。
所以我觉得这个分寸还是要不断尝试才能知道,每个孩子的情况和心理底线都不一样,还是父母最了解,要慢慢摸索。
她当时觉得我的状态已经很好,和同学一起很开心,就想让我更进一步,结果太着急没有考虑我还是个缄默的小孩啊。
不过我觉得所有努力都是好的,你会更了解孩子,你这么用心孩子一定会越来越好,加油。
我小时候好长时间都适应不了,每次去个要跟大家交流的活动都跟上刑一样难受。
我现在仍然算是个内向的人,虽然不是那种会特别主动和别人交流的人,但工作上的社交和朋友的相处都没有问题。
举一个例子,工作上我给两千多人在大礼堂做过培训,我主讲,大家反应还不错。
从我自己的心理来讲我自己在后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每当遇到压力又不愿意表达或讲话时我会自己给自己做心理建设,就像小时候父母帮我做的一样,类似是一种惯性,这也是为什么像之前一位朋友在群里说的那样,对于选择性缄默父母较早引导会比较好。
而且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当我越来越发现分享的快乐和,越来越长大心理承受能力更强时,我就越来越会去表达和分享,这种需要心理建设的机会也就会越来越少。
我在国内读的本科和硕士,因为感兴趣在大学选了几门心理选修课,记得当时那个教授说讲这个词来源于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主要是说要攻破人们心理上的大敌把思想认知问题作为革命的首位,后来一些心理学家就用这个词表示用说服心理暗示等方式帮助解决心理问题的认知过程。
我也只是希望通过我的经历给大家些启发,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跟大家说明下,我知道的心理知识都是些皮毛,心理学专业知识还是要求教育于专业医生和专家!
另外,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我的经历未必都适用,还需要听专家的意见和父母自己总结适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