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春读书笔记:《我在美国做学校心理学家》(1.5) 作者:谢刚博士
第一部 美国小学面面观
第五章 美国的“小升初”
谢刚博士指出“美国的初中在教学的方式与结构上和小学有质的跨越,对适应能力、自律能力,特别是情绪调控能力的要求也提高很多,为高中做准备。”
美国的公立初中与小学类似,有按学区划分的neighborhood school,你的住址决定了去哪个学校;也有charter school,通过抽签或考试入学的;还有school of choice,即便你不住在那个学区,如果那个学校有名额,你也可以申请去。
儿子要上初中时,我在所住的城市的几个初中进行了拜访,发现有生源问题,很多孩子不读书。其中一个重点英语班,我去听课的那个周一,全班近40个学生,只有两个做了上周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且拌嘴说老师没给作业,老师指着白板上还没擦掉的作业气得无语,下课前,老师检查了每个学生的记录本planner,要他们把作业写上。这种环境,老师是不可能专心教学的。所幸的是附近一座城市建了一个新的初中,校长非常敬业,他的身影无处不在,每天早上在大门口迎接学生,他能记住大部分孩子的名字,孩子们的课外体育、音乐、科技等活动及比赛他几乎一次不拉地为他们鼓劲。由于刚开了两年,学生人数不够,他们很愿意接受学区外的学生,我和几个家长就决定把孩子送到这所离家10英里的学校,每天carpool轮流接送孩子。
初中与小学最大的不同是“选课制”,这与高中和大学相似。美国的小学生有固定的教室和班主任,与中国的差别是每年都要把学生重新分班,每升一个年级,开学时都是新同学、新老师,孩子们从小就要学会适应环境。这在初中就更进了一步,不再有同班同学的概念,整个年级就是一个大集体,孩子们之间的交集相对较弱,上完一堂课,要在几分钟内赶到下一间教室。老师的课室是固定的,学生只有locker储藏柜是固定的,每天在整个教学楼里穿梭,每个年级的主课会在比较近的区域。孩子们只有午餐时间可以闲聊,交友对一些内向的孩子就成了一个挑战。
谢刚博士从下面几个方面讲述了初中对学生的要求:1. 适应能力 2. 自律能力 3. 社交能力 4. 运动能力。
她举例说明孩子选课一定要选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课,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攀比,智商高的孩子也不一定要选最难的课,由于初中的各种压力和干扰,有的孩子是需要相当的一段时间来适应的,要求过高是对他们自信心的打击。
自律能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在这个阶段尤为显著,有的孩子早上起不来,有的孩子忘了做作业,有的孩子忘了交作业,有的孩子把几个星期前布置的project放到最后一天做等。家长要意识到,初中是让孩子经历失败的阶段,尽量让自然结果natural consequence教会他们如何自律。虽然美国的家长都有孩子的学校账号,可以很方便地查孩子交作业的情况和考试的成绩,家长不要时时刻刻盯着和督促,因为这些成绩在弥补过后还可以改,高中的就全部记录在案,孩子一定要在高中前逐步学会独立管理自己的学习。
社交对亚裔,特别是由于父母工作经常转学的亚裔,还有特殊教育的孩子(Asperger、ADHD、ADD、焦虑症、社交恐惧症等)都是极大的挑战。很多孩子对于午餐时间的社交和课外的舞会社交都感到困惑和尴尬。我的个人体验是,孩子一定要在自己擅长的某些方面参加功课academic以外的活动:管乐队、弦乐队、合唱团、越野长跑、田径、游泳、各种球类、国际象棋、科学杯、科学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机器人竞赛等等。他们会在这些活动中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其中,音乐是令人放松又有合作精神的活动,亚裔孩子大多数从小有一些这方面的训练,比较普遍的是钢琴,虽然钢琴对孩子的智力开发、乐理的学习、音乐的欣赏能力等是必不可少的基础,但它是一个孤独的乐器,很少有机会与其他人一起学习和表演,除非热爱,很多人到了高中以后难以坚持下去。从长远的角度来讲,我个人认为,到了初中,学习一个可移动的乐器(portable instrument),孩子参加学校的乐队(正常课时),可以交到好朋友。这是因为,乐队的成员是基本固定的,从初一到初三,有的学校是每天,有的学校是隔天都在一起学习和表演,这形成了一个相对愉快和熟悉的环境。我自己的两个孩子在学校的朋友大部分是同一个乐队的;虽然也有运动队的朋友,但运动队是有season季节性的,为期不超过三个月;科技类的竞赛队也有朋友,但大家都很忙,聚在一起的时间不多。
亚裔对美国体育运动的知识普遍缺乏,孩子们通过体育课可以学到很多。家长多少也要学习一些,孩子们走上社会后,聊体育是必不可少的社交话题。
初中是青少年阶段的开始,荷尔蒙的冲击会使孩子情绪化。帮助孩子管理情绪非常重要,谢刚博士有很多这方面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