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白话(二)
文字整理:雷春
修改校对:红眉
歌剧的诞生
欧洲中世纪的时候,宗教的权利无比强大,当时的文学艺术以及声乐音乐的发展都以宗教作为主线。我们现在的寺庙,有时能看到佛家弟子做法事,听到和尚诵经,几乎和格里高利圣咏一模一样。这是为什么呢?是谁影响了谁呢?元朝从1271年到1368年,时间非常短暂,只有九十八年的历史,但是就在这期间,格里高利圣咏走入了中国。1294年,大胡必烈可汗在他的王宫附近建造了第一座教堂。这个教堂里面,开始演唱格里高利圣咏。1342年的时候,元大都,就是我们现在的北京,举办了第一场西方音乐会。那么,我们想想,这个年代他们能唱什么?他们唱的就是格里高利圣咏,那个时候西方的音乐,只有格里高利圣咏。文艺复兴主要的目的是什么呢?人们觉得文化生活过于贫乏,希望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文艺文化生活,希望复兴古希腊时候的舞台表演艺术。在这样一个期望和努力之下,歌剧就诞生了。
十六世纪末,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有一群人文主义者组成了一个团体,叫做“卡梅拉塔同好社”。他们的目标就是要复兴古希腊时候的舞台表演艺术。他们相信,戏剧的缘起就是古希腊,古希腊戏剧当中合颂的部分,就是现在的合唱。希望古希腊的戏剧可以再现在今天的舞台上,全部的剧情都用歌曲唱出来。1597年,取自古希腊神话的第一部歌剧,《达芙妮(Dafne)》诞生了,首演获得一片好评,大家认为它成功地复活了古希腊的戏剧精神。但是《达芙妮》的音乐资料已经不幸失传了。现在保留得最标准的古老的剧目是1607年排练的一部作品叫做《奥菲欧(Orfeo)》。
歌剧是从正歌剧、喜歌剧、大歌剧发展过来的。后来还有伦敦西区诞生的音乐剧,但不完全在歌剧的范畴。正歌剧通常歌颂宗教的权利、歌颂王权、皇权、有大段大段的宣叙调和咏叹调的歌唱,给了当时的歌唱家很大的发挥空间。宣叙调相当于念白,但是是唱出来的,在讲述一件事情。咏叹调是大段的歌颂、大段的唱腔,对于歌唱家的技艺要求非常的高。阉伶歌手是在正歌剧兴起的时候诞生的,和歌剧的诞生相辅相成。
我们说到过,阉伶歌手是在青春期到来之前,给男童做了阉割,阻断他声带的发育,使他一直保持童年时声带的长度。成年女性声带的长度,大概在十二到十八毫米之间。成年男性声带的长度在十八到二十二毫米之间。阉伶歌手声带长度七八毫米的时候就做了阉割,因此他的声带非常短,震动频率非常高。学物理的朋友们知道音高取决于频率。
正歌剧通常是三幕的形式。它的内容庄严肃穆,情绪表达要求歌唱者有非常洪亮、致远、威严、华丽、高亢的音色,音量可以穿过庞大的乐队的“音墙”,传递到观众的耳朵里,否则,就被乐队的音量吞没了。
到了十八世纪,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希望听到一些内容不那么严肃的歌剧。于是,就有了喜歌剧的创作。比如《费加罗的婚礼(The Marriage of Figaro)》、《女人皆如此(Cosi fan tutte, All Women Do It)》等等,这些喜歌剧的创作更加贴近生活。
在喜歌剧之后又有了大歌剧的诞生。大在什么地方呢?原来的正歌剧是三幕的形式,大歌剧变成了五幕的形式。正歌剧的时候一般是没有合唱的,是阉伶歌手大段的独唱为主,也没有舞蹈。大歌剧有了大合唱和舞蹈。舞台整个的编排也非常大气,非常的精彩。五幕的设置,比三幕的时候可以加入更多的情节和细节,使得表演更加完美。大歌剧时期的代表人物叫做“威尔第”,1850年代,他连续推出了三部非常受欢迎的歌剧:《弄臣(Rigoletto)》、《游吟诗人(Il trovatore)》、《茶花女(La traviata)》。晚期,他又写下了很多精彩的歌剧,改编了大量莎翁的戏剧《奥赛罗(Otello)》等等。威尔第是歌剧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作为剧作家,他现在也在中国的教科书里面,被所有学音乐的人熟知,所以,我们大家需要认识一下他。
音高取决于震动的频率,响度取决于震动的幅度。
下面我们从物理学的角度,认识一下音乐。一般来说,我们人的耳朵能够听到的声波的范围是二十赫兹到两万赫兹,就是每秒振动二十次到两万次之间。声波的频率越大,音高就越高。
这个图片里的小东西的名字叫做音叉。如果家里面有学钢琴的小朋友,我们就会看到,调琴的师父通常会用音叉。他滑动音叉发出的频率是多少呢?是频率为440Hz。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频率,我们在生活当中,经常可以看到它、可以遇到它。这个音叉发出的音名叫做A,唱名唱作6。为什么说,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会遇见它呢?汽车喇叭发出的声音,以及我们能听到的老式电话机的铃声,最早人们在设置这些声音的时候,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一个音高,就是这个频率为频率为440Hz的6 。
一个优秀的钢琴调律师,在调一台钢琴的时候,只用这一个音叉就足够了,第一个调的琴键就是它:A。 当他调好了这个键上的A之后,他再敲钢琴的这个琴键,同时滑动音叉,你会听不到音叉的声音。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频率一致时,音叉发出的响声被琴键发出的更大的声音吃掉了。
声音可以分为噪音和乐音,无规律的振动称为噪音,而有规律的振动则称为乐音。好多个有规律的振动按照一定的关系排列在一起则构成了音列。人类对自然界中的声音经过大量的研究后,从中找到了CDEFGAB这七个基本音级,其中A的频率是频率为440Hz,我们人为地把A定作标准音。
音律:世界上广泛应用的律制有三种,即五度相生律、十二平均律、纯律。
十六世纪,中国有一个皇子,名字叫朱载堉(1536-1611),自制了一个八十一档的大算盘,不断地计算,给根号2开方,开方12次,排列出一个等比数列,发明了十二平均律。现在,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定音乐器使用的都是十二平均律。
实际上,十二平均律在和弦演绎上没有那么完美,但在转调的时候,非常合适,因为它变成了一个等比数列,每一个音的震动频率都是等比数列。
西方用的五度相生律和纯律产生的和声,更加优美悦耳,但是不方便转调。只有个别的音是转调比较方便的,因为它们频率不一致。中国的皇子朱载堉,用他计算出的等比数列,做了十二根弦。这是历史上用十二平均律制作出来的第一件定音乐器:弦准。遗憾的是,各种搜索网页、百度、书,没有找到这个弦准的样子,现在失传了。有历史学家分析,大约五十年之后,朱载堉的这一发明随着丝绸之路传到了西方,并在西方得以传扬光大,而在中国却是默默无闻,中国依然在用宫、商、角、徵、羽。朱载堉十二平均律的发明在中国完全没有市场。
我们需要记住这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人,在那个年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音乐被认为是下九流的人所做的事情,作为一个皇子,朱载堉越祖规,破故习,注重实践,一生刻苦求真,呕心沥血,共完成《乐律全书》、《律吕正论》、《律吕质疑辨惑》、《嘉量算经》、《律吕精义》、《律历融通》、《算学新说》、《瑟谱》等。朱载堉的成就震撼世界,中外学者尊崇他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因此,朱载堉和郭沫若一起被列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巴赫依据十二平均律做出了现代钢琴的雏形,于1722年发表的《谐和音律曲集》